藏

万维钢:別在小事上浪費時間

2022 年 11 月 26 日

中國有句話叫「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我們看那些了不起的人物,很多都有一點大氣、大方、不在乎小事兒的氣質。面對生活中的小事,他們的口頭禪是「沒關係」、「不要緊」、「無所謂」、「我都行」、「隨便」,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對此你容易理解。如果一個人整天琢磨下頓飯吃什麼,哪有時間考慮大事。正如有一句可能是張居正說的話,叫做「君子所務者大,而不屑於小。」。

但我們仔細想想,大人物也得做小事啊。省委書記也得頓頓吃飯,CEO 也會偶爾看個電視劇,你總不能真的不食人間煙火。事實上很多小事不但應該做好,而且應該做出儀式感來。踏踏實實吃頓飯,認認真真看個劇,你的人生質量大大提高。就算你刷了一個小時抖音或者對著湖水發了一個小時呆,如果你真的得到了一個小時的快樂,那也是值得的。不有那麼一句話嗎?「你喜歡浪費的時間不是浪費時間。」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怎樣花掉的時間,是「浪費時間」呢?所謂「不拘小節」、「不屑於小」,不拘和不屑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最近看到一個研究,描寫了一種真正的浪費時間。

蘇黎世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幾個研究者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 [1],人們在為做決策而花費時間的時候,有一個非理性的傾向。

按理說,如果一個決策對你很重要,一旦選錯了就得面臨嚴重後果,你就應該在這個決策上多花時間。你要精心調研、慎重考慮。反過來說,如果一個決策沒有那麼重要,選這個和選那個結果都差不多,那你就應該少花點時間,隨便選一個就好。對吧?

然而一般人並不是這樣的。我們在不重要的小決策上花了太多時間。

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首先發給每個受試者 30 瑞士法郎,讓他們用這個錢買零食。零食是實驗人員事先準備好的,每個價值 0.25 瑞士法郎。整個購買活動是在屏幕上進行。

購買方式是總共給你 150 秒鐘,讓你做 100 道選擇題,平均每道題有 1.5 秒的思考時間。題目都很直接:屏幕上顯示兩種食品,讓你選自己喜歡的。喜歡左邊的就按鍵盤的左箭頭,喜歡右邊的就按右鍵,選定就算購買。實驗事先規定,如果 150 秒到了你還沒選完,那麼剩下的題目就會被系統隨機賦予答案。實驗結束後,每個受試者都切實花掉 25 瑞士法郎,買走 100 個零食。

有時候屏幕上兩個食品中有一個是你喜歡、另一個是你不喜歡的。這個局面很簡單,你直接選喜歡的那個就好,不用思考。但是請注意,這樣的局面也很重要,你需要認真一點對待,因為一旦選錯,你就會平白無故買一個不喜歡的東西。

而有時候屏幕上兩個食品你都喜歡,或者都不喜歡,這時候你應該怎麼辦呢?這個局面看起來有點難,但是請注意,這樣的局面其實是不重要的,因為不管選哪個,結果對你來說都差不多。

而且別忘了你有時間壓力。你希望在 150 秒之內把 100 題目都選完,這樣才能避免讓系統分配給你不喜歡的。

所以理性的做法,是面對重要局面就認真選、別搞錯;面對不重要局面就隨便選一個,趕緊進入下一題。這樣每道題都不會花很多時間。

然而實際操作中,受試者不是這麼做的。

人們在面對兩個都喜歡或者都不喜歡的、不重要的選擇局面的時候,明顯花費了更多的時間。

他們陷入了「選擇困難」。豬肉白菜水餃還是豬肉芹菜水餃?你都喜歡,但是你一時之間難以決定更喜歡哪個,於是你就坐在那裡想了整整 5 秒鐘。因為你在這道題上浪費了太多時間,你沒有機會去選擇「蔥燒海參還是西紅柿炒蛋」那道題,被系統隨機分配了西紅柿炒蛋。

面對不重要局面,你原本可以說一句「我都行」了事,可你卻陷進去了。你想尋找一個更精確的答案,殊不知這種問題的答案不管對錯都對你沒什麼影響。這是真正的浪費時間。

在另一個實驗中,受試者每次看到屏幕上有兩堆「閃爍的星星」,左邊一堆右邊一堆,問你哪邊的星星多。

每選對一次就得一分,選錯不扣分。你在規定的時間內得分越高,最後的獎金就越高。

同樣地,這個實驗中的簡單但是重要的局面是其中一邊的星星明顯比另一邊多,困難但不重要的局面是兩面的星星看起來幾乎一樣多。理性的做法是面對重要局面認真選,面對不重要局面就隨便選一個,趕緊進入下一題。這樣你才能盡可能地多答對一些題。

而實驗結果仍然是人們花了更多時間去考慮那些兩邊星星看起來差不多的局面。

你要是認真到一個一個地去數兩邊的星星,你可就太可愛了。

研究者的結論是,人們普遍在低回報的問題上花費了太多時間,而這是一種錯誤的時間分配策略。

我們想想,日常生活不就是這樣的嗎?

為了決定明天上班穿什麼,你可能會花上一個小時翻來覆去比較幾套衣服,結果上一天班下來根本沒人注意到你穿的是什麼。電影院正在熱映兩個電影你不知道該看哪個,你又是看影評又是研究評分才決定,有那時間都夠兩個片一起看了。為了幾十塊錢的東西你貨比三家,還搜集了優惠券;然後輪到買股票,你卻拍腦袋就決定了。

問題不在於你選的是什麼,問題在於你根本就不應該花那麼多時間選:因為在那些情況下,選哪個結果都差不多。

是,也許這件衣服的確比那件衣服稍微好看一點點。如果你花足夠多的時間選,你的確能做出更精確的選擇。但這個要點是,在很多情況下,「更精確」是不必要的。

我們的目標不是確保每一個選擇都是精確的,而是確保在重大問題上的選擇是準確的。要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留給更重要的問題。

「較真兒」需要消耗能量和時間,所以你得分值得不值得。你要知道,我們做判斷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尋找正確答案 —— 我們做判斷是為了讓效用最大化。

這就是「不拘小節」的關鍵所在。不是不做小事,是「不拘」。我也吃飯,我也看電影 —— 但是我不會在這些小事兒上花時間做選擇,我不講究,我不跟你較勁,我不在乎。因為它們是「小」事:這樣選還是那樣選,結果對我都沒什麼影響。我都行。

重點是「結果沒影響」。我們把這個道理推而廣之,對於結果沒影響的問題,就不要花時間。我們應該把時間花在以下這三種活動之中 ——

第一種是你的選擇和行動會對結果有重大影響。這可能是重要的事兒或者是緊急的事兒,你做錯或者不做都會帶來嚴重後果,那你就好好做。像報考大學、換工作、選專業這些事情,應該慎之又慎,把各種選項的優劣考慮清楚再做決定。

第二種讀書和學習,這能改变认知,提高技藝。

第三種做我們喜歡的活動。陪父母散散步、跟孩子玩一會兒,和朋友聚會聊天,這些事情不但不是浪費時間,而且就是生活時間。可能這部網絡小說並不能給你帶來什麼新知,但你就是喜歡讀,那沒問題,你應該讀。這樣的活動不會給你帶來別的什麼結果,但這樣的活動本身就是結果。可能有的人就是喜歡試穿各種衣服,那也可以,那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而我們不應該把時間花在自己又不喜歡、對結果又沒什麼大影響的事情上。

晚上同學聚會問你想吃啥,你喜歡參加聚會但是你不喜歡研究什麼「大眾點評」,那你就直接說「我都行」。放心別人肯定會找個至少不會特別差的地方。一個沒什麼價值的問題,有人非要跟你辯個對錯,那你就擱置爭議轉換話題。如果一本書洋洋灑灑說的都是瑣碎、沒用的知識,而你又對那些細節不感興趣,你的理性選擇是放棄。

不要聽人說什麼「×× 無小事」,無小事就是無大事。

那些控制慾超強,事無巨細什麼都要自己決定、整天搞「微操作」、特別是總要證明自己正確的人,不是能做好大事的人。

抓大放小是氣度,不是客氣、不是馬虎、不是容忍、不是委曲求全、不是照顧別人情緒,是真的不在乎,是根本就不想花功夫琢磨這種小事兒。我心大不用問我,謝謝。

那如果一個人氣量小,整天就愛琢磨小事兒,他應該怎麼辦呢?上面說的那個研究中有個提示。研究者把選零食那個實驗做了個變種,屏幕提示每道題只給 0.5 秒思考時間,超時就會由系統隨機給選,受試者成績果然就變好了。

這個道理是如果你的事情特別多時間特別少,你想不忽略小事兒都不行,你的氣度會被逼出來。

但是在我看來,更好的辦法,更主動的辦法,是努力擴大自己的視野。當你見識過大事,見識過真正的好東西,甚至能經常想想宇宙視角,你眼中一般的事情就都變得差不多,你會少很多紐結。

我懷疑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變「佛系」了。

他們在遊戲裡殺人如麻,在電視劇裡揮金如土,在小說中權傾朝野,在自媒體上笑看風雲。他們原本的計劃是二十五歲以前成名。

可是現在你問他要選那個有點忙但月薪六千的工作還是那個比較輕鬆但是月薪四千五的工作。他的回答當然是「我都行」。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