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王川#
@Svwang1
2022 年 8 月 3 日
via: bule thread
via: Twitter
和朋友交流,總結一些微妙的難以糾正的投資和創業上的錯誤。很多人容易被表象上的光環和泡沫所迷惑。比如電影業,看上去很光鮮 glamorous,和各種明星參加各種聚會時,容易被衝昏頭腦。但實際上對技術創業者而言,賺錢的機會不多,市場相對很小。 1/
即使是最成功的案例,如 Pixar,當年在做一個項目時,因為某員工誤操作,使用 rm -rf 指令刪掉全部文件,損失了幾個月的勞動成果,幸虧另外一個員工因偶然原因在家裡有備份,否則公司都可能垮掉。2/
人們本能的想簡單模仿道聽途說的周圍成功案例,但每個人的專長不一樣。別人能做成,你可能做起來很吃力。即使是同一個人,上次做成了,下次做類似的事情,可能因為環境的改變,完全做不成。某個 VC 基金因為趕上牛市和投中的一個公司,這一輪回報好幾倍;但下一輪因為競爭者更多,估值更高,3/
實際長期回報可能慘不忍睹。但因為大家都愛吹噓自己某個階段的成功案例,而這種事情又會被添油加醋的傳播,甚至十幾年後還在傳播某個過時的特例。所以模仿者會有一種 "為什麼別人都成功了,而我模仿這麼多年就是無法成功" 的深深的挫敗感。4/
因為人性中的 "鄰居的草坪更綠,老婆是別人的好" 的心理,在沒有客觀公開的數據驗證的時候,人們容易憑想像高估別人的回報,低估自己的現有成就 / 高估自己的困難,而草率的拋棄現在的優勢,不顧一切的追逐自己想像中的泡沫。5/
很多在傳播的表面上的成功案例,背後的微妙的風險,巨大的精神壓力,體力消耗,沒有經過的人,是無法深刻理解的。而且有些致命風險是要若干年後才暴雷,比如從 2022 年一月以來,有名有姓的俄國石油天然氣寡頭,已經有六個人死於非命,還有若干人正在路上。6/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很多這類認知上的偏差和行為習慣極為頑固,十年後,二十年後,會發現有些人還在重複同樣性質的錯誤。一個原因似乎是,很多人會把決策構建於 "周邊朋友圈的局部經歷經驗" 基礎之上,缺乏 nuance 和全局化的視野,缺乏對真實底層機制的深刻理解,行為模式基本就是 "刻舟求劍". 7/
很多人高估了面談的價值,極大低估了冷靜用寫作思考的價值。口頭交流時,很多背景信息數據和假設容易被忽略,容易輕率得出某個結論,人越多越容易被情緒氣氛誤導。而把自己的思考寫出來,反復驗證各種數據和假設,冷靜推導,最後往往得出一些讓自己 "倒吸一口涼氣",和直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8/
不管你做什麼,做事的時候,最好能夠不斷較快的獲得各種反饋,這樣自己可以迅速調整策略,而且因為各種積累的微小的正反饋,自己可以長期保持較大的內驅力。不要盲目執著的相信別人編造的某個敘事,等到七八年痛苦的忍耐之後,才發現這完全是個騙局,歲月早已蹉跎。9/
儘量讓你做的事情 "可逆",或者 "可逆" 的代價足夠小,小到可以承受。在跨入 "不可逆" 區域之前,要書面推演,把風險寫出來,確保自己可以承受。否則頭腦發熱,一次性投入很多,幾天內犯下不可逆的錯誤,要擦屁股幾年才能糾正,這樣的慘痛教訓比比皆是。10/
要儘量從全局角度理解事物的底層機制,尋找可以重複的規律。真正可以重複的規律,是巨大的金礦。沒有全局視野,不可避免的會把自己的局部經驗和被輸入的虛假信息,總結出錯誤的相關性,誤導自己幾十年,而一直無法跳出怪圈。11/
大部分直覺,只在有限的行業,時期和地區適用。把自己的各種直覺的經驗,不假思索的默認推廣到別的行業 / 時期 / 地區,是各種頑固的決策錯誤的根源。
FIN